上班前去楼下买个早点,放学后去街边吃一碗面,只要走上几步就能解决的生活问题,今后都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因为这些早已融入到你生活中的店铺,实际上都属于“破墙开店”,它们中的很多都要被拆掉了。
“破墙开店”是指住宅区一楼住户将楼的承重墙打开从事商业行为,比如放快递、汽修洗车、卖水果,开餐厅等。这类经营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民皆商的浪潮中兴起,延续至今。在老式住宅集聚的上海虹口区,这一现象就极为普遍。最近,上海开始了对这一现象的“治理”。
那么,为什么政府要拆店修墙?沿街店铺真的有那么糟糕吗?把小区全用围墙封起来真的很安全吗?为什么政府就看不爽沿街的店铺呢?
他们说,拆掉是为你好
上海市认为,这些店铺“妨碍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观”,而国家也明确规定,禁止“未经原设计单位或者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提出设计方案,变动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于是,整治“破墙开店”的专项行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不止在上海,实际上,北京、杭州、宁波、厦门等地都有针对破墙开店的整治行动,而他们所采取的办法也基本一致――拆店修墙。
2016年11月4日,北京。在和平里七区青年沟路一带的标语。/视觉中国
确实,当你住在一个开放性的社区里你会有一些担忧。比如,你可能担心破墙开店会不会让房子不结实,比如楼下的油烟味可能很呛人,或者你担心陌生人拐走了你家的孩子。但是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解决,而不是直接把人家的店封了。
毕竟,“开墙打洞”本来早已是一个被默认的事情,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也曾在2007年对原本在一层经商的台阶、广告牌匾进行了统一制作安装。今天却出尔反尔,要拆掉这些店面。
2017年2月14日,北京。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整治76户沿街门脸。/视觉中国
如果考虑到住宅安全的问题,可以通过改造承重的方式重新进行安全加固。如果居民楼中的餐馆、烧烤店会带来油烟和垃圾,可以通过规范管理来解决,而非直接关闭,更何况在“拆店修墙”行动中,很多都只是一些售卖商品的小店,本身就不存在影响公共卫生的问题。
把小区封起来,不会更安全
即便是为了安全考虑,拆店修墙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很多人想象中的安全小区就是一个戒备森严,像机关大院那样站满了保安的小区,但其实这样的小区在中国不仅管理费用高昂,而且难以有效监管。但中国的小区和校园常常迷信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比如前不久中山大学就希望关闭大学校门来达到安保的目的。
2016年12月18日,广东广州。中山大学前不久刚决定限制外人出入大门。/视觉中国
但这样的封闭往往未能如愿。比如北京西城区在1997年开始建封闭小区,但1998年在已封闭的小区中仍然发生了228起人室盗窃案。不少广为报道的盗窃凶杀案发生仍在封闭式小区中。
尽管一些社区声称在采取了封闭及其他安全措施后全年盗窃案数字下降了45―85%。但通过研究发现,有效的监视及巡逻才是导致犯罪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017年3月30日,山东济南,一小区围墙装百米“电网”。/视觉中国
而出人意料的是,开放式小区的安保措施往往会更容易完善。美国学者纽曼(oscar Newman)统计分析了纽约15万户住宅的犯罪率与层数及发案地点的关系,结果发现犯罪率与建筑的体型环境有很大关系。他认为,从公共街道进入小区中心,再通过楼内公共电梯门厅到达住宅,每一空间都要有人使用和关心。
美国的经验同样也适用于中国。也就是说,当你进入一个封闭式小区时,通常只有在大门和公共空间内进行检查,保安管理的是整个小区,因此管理范围和难度都会加大。
2015年2月6日,西安。小区传销人员太多,业主组建治安巡防队。/视觉中国
而在开放式小区里,住宅部分是与公共部分是通过层次来逐步隔离的,公开的场所里不需要保安,私密的单元楼下面会单独配置管理者和保安,由于单元楼中的住户更稳定,保安更容易辨认住户,从而加强对居住住宅内的安全控制。你想想大学里的宿管阿姨就知道了。
同时,开放式街区中的陌生人也将变成安全防范体系的一部分。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将这种方式命名为“街道眼”(Street Eye)。
2011年07月19日,美国纽约,南街海港露天酒吧。这才是正常的街道。/视觉中国
当沿街布置有各种商店、酒吧、饭店、活动场所时,街道上始终有行人和活动,就会形成一个由大众视线构成的安全防范体系,陌生人的注意力将有效消解各种潜在的危险。所以,最危险的地方常常不是有很多陌生人的地方,而是没有人的地方。
修建围墙只会让你多走更多路
破墙开店所引起的交通问题也一直被人诟病。在居民区或者胡同里开的店铺引进了更多的客流,这些可能都会使居民觉得烦扰。
比如上海市虹口区有一条绵延百余米的“马路菜场”广灵一路,这里有百余家“破墙开店”的经营户。为了治理拥堵,上海市清理了马路菜场,也封堵了“破墙开店”的商户。据说卓有成效。上海市还计划用这种方法清理1500条道路。
2016年6月30日,安徽淮北。虽然形式不同,但马路菜场在中国城市十分常见。/视觉中国
但在不侵占公共道路的情况下,破墙开店实际上改变了居民区的交通结构,人虽然多了,但是交通状况并没有变差。
拆掉了围墙的店铺使小区从封闭式变为开放式,原来封闭的小区道路变成了网状道路结构。这一结构将会更好地疏导客流,原本只能在小区内使用的道路变成了公共道路的一部分,小区居民在进出时也会更加方便。以前你要绕到小区的大门才能回家,你跟你的邻居都堵在大门口,但现在你通过任何一条小区的路都能回家。
2016年11月4日,北京。和平里又重新砌起的围墙。/视觉中国
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道路结构,网状道路结构不仅能提供给城市较高效率的城市交通功能和经济效益,还提供给城市最好的适宜居住性。
同时更多的客流密度会提高小区里步行的概率,提升公共交通的活力,而降低机动车的使用,这也将提升小区的交通安全状况。所以别老抱怨那些来小区里买东西的外面人,他们会使街道里更多的人步行代替开车,你的孩子也会更加安全。
开放式街区的作用在2016年就被写进了城市规划建设的意见中,国务院要求“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这里的街区制特点就是房屋临街,不设围墙。所以你看,将临街的商店拆掉再修上围墙,不仅于疏解交通无益,也有违意见的要求。
2013年7月9日,武汉碧桂园一小区围墙装铁蒺藜网,酷似监狱。/视觉中国
更何况,能够对地区交通进行疏导和限制的方式有非常多,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都可以保证小区交通状况,而不必通过“拆店修墙”这样的方式。只是采用虹口区的方法后你最大的发现其实是,买菜更难了。
买不到菜,也剪不了头发
以为住在一个封闭式小区里就能享受到独家服务更像是异想天开。因为只有当居住区保持了一定的人口和居住密度,各种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就能越过“门槛规模”,消费者更密集,成本才能更低。
而如果是在封闭式小区中,就会因为客流量少,客户固定,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尤其在会所类的经营项目中,虽然表面上是独家提供高端大气,但因为客流少,连开业都困难,更别提盈利。
2017年4月17日,北京。团结湖街道260余家拆除开墙打洞违建。/视觉中国
在新京报2005年对北京昌平区成熟别墅区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会所经营情况普遍较差,人流量小,商业经营惨淡。
所以,这件事情的尴尬就在于,你本来以为围起了围墙就能享受更优质的服务,实际上却是,没有了陌生人,你连服务都享受不到。什么菜市场、便利店、理发店,统统都会从你的生活区域消失。
如果开发商们在设计理念上就把小区定位为开放式小区,把各项服务设施建在小区边缘,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共享,以这种方式融合于周边社会,不仅可以带动、提升区域的文化质量,配合政府的规划建设,也可以提高商户的盈利能力,创造更多的消费空间。
也就是说,这类“破墙开店”的方式,是可以一开始就设计进小区规划中的,即便最初没有,也可以在后来加入,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直接封掉。
围墙围起来的城市,最让领导们放心
你能看到的是,因为这一专项整治,开了很多年的书店只能关门,有着地方文化特色的小酒馆也不再营业,最近几天,你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它们都曾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并且曾长期地参与过这个城市的发展,但因为“开墙打洞”专项工作,它们都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不管它们曾经为这个城市带来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和物质体验,接下来都将让步于对建筑“住宅功能”的要求。似乎在某些规划者眼中,住宅就是住宅,街道就是街道,它们之间相互独立,不能侵犯。
2017年3月8日,上海金融中心,陆家嘴清晨街道空寂无人。/视觉中国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雅各布斯认为,“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他们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都千差万别,城市应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有各种互相支持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她幻想的场景中,孩子们在公共空间玩耍嬉戏,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
2013年10月07日,美国波士顿,老城区街景。/视觉中国
但是在被围墙围起来的城市中,你可能越来越难以看到这样的“街道芭蕾”,人们在自己的小区里玩耍,在远处的购物中心购物,原本熙攘的街道现在可以由汽车畅通无阻地通过,一切只剩下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