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高等职业学校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教授理论与技能,同时关注道德品质与价值观。积极心理学可融入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探索精神健康的教育方式,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社会支持体系,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正面心理素质”,职业学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引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潜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面个性,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推动综合发展。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他们在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从而产生畏难和无聊的感觉。由于缺乏足够的学动机,他们的自律意识往往较差。进入学校后,他们的职业心态并不理想,负面性格较为突出,自信心不足,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的学和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对他们的精神状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归属感、自我发展能力、独立判断能力以及与实际需求的距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都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感。已有的研究表明,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冲击将持续10—20年。职业学校的大学生是一个容易遭受压力突发事件的群体,他们在面对压力突发事件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有助于职业学校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塞利格曼(M.E.P.Seligman)于1990年代首次提出的关于人的潜能与品德的学科。它注重研究个体追求快乐人生的内在动力,提倡激发正面情绪,塑造正面人格,提高自我效能,提升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关注从正面角度探讨精神卫生问题,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关注构建积极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体系,以发扬人性优点和正面素质,激励人们的正面能力,培育各种积极的个性特征。这样,面对困境时,人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调整和激励进行理性决策。积极心理学为学校精神卫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除了注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还强调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治疗,注重学生的心理潜力和人格素质的发展,提升他们的人生幸福感。

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学,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职业教育对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质量、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科技与技能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健全的个性、良好的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积极心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为了使高职毕业生成为合格的高质量技术人才,在职业教育中应将积极心理学纳入人才培养过程,以促进他们正面人格的发展和专业技能的提升。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使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精神卫生素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学活动方面。职业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将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有精神问题的学生身上。这可能导致忽视大部分普通学生,使心理健康教育范围狭窄且不够全面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心理调节和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和观念相结合,可以丰富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的个人经历,重视其正面素质的培养,这要求心理健康教学进行多种方式和方法的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增强他们的正面经验,激发他们的积极心理要素。通过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要素和培育其正面个性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融入心理健康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主动个性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论和乐观主义等三大因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素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快乐感知,使其在面对消极情感时能够进行调整,并采取正面态度对待问题。在遭遇挫折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身情况,冷静地做出正确决策。面对不幸时,学生能用积极的心态摆脱困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正面心理教育,对其进行正面个性塑造和正面心理素质培育,是确保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这有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中的挑战。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路径

创新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设置心理卫生课程提供心理卫生知识,提升心理卫生水平,促进身心健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应培养积极心理素质和个性。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将积极心理学内容融入课程,包括设计理论课程和积极个性课程,丰富内容并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兴趣和积极情感体验。哈佛大学的“快乐课堂”经验表明,“快乐”课程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引入多种互动教学方式,打造体验式精神卫生教育课程,使学生感受正向情感,激发积极情感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职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的参与,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采用激励方法引导,促进交流和沟通,提升参与度和成就感,获得积极的学经验。将精神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入各学科教学,将德育作用最大化,实现学生的全面有效发展。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和学的重要场所,其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精神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职业学校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积极的学校文化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理性平和的精神状态,从而推动他们的精神健康发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职业学校还应强化学生的自我精神,促进学校文化与学生精神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学校的地标建筑物,如校舍和图书馆,对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建筑和环境,营造出一种教育氛围,并在适当的地方设立一个心理活动场所,合理规划学校的人文景观,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职业学校应改革学校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心理健康协会等团体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利用心理健康宣传日和心理健康月等机会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发掘区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创建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最后,职业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新媒体平台、校广播、校宣传栏等渠道开展心理卫生方面的宣传工作,为学校创造一种积极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系统。已有研究表明,更多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在应激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因此,职业学校应构建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以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感受、增强信任感和安全感,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纲要》也强调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重要性。职业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父母交流并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同时,加强对父母的精神卫生教育,消除他们对子女心理问题的误解。父母也应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注重孩子的长处,培养孩子的自信,并与学校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精神卫生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精神卫生教育,建立完善的学校精神卫生系统,推广到整个学校。通过精神普查手段,掌握大学生的精神卫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控。在职业教育中,应建立学校、系、班和宿舍四个层次的心理联系体系,增强院系导师的桥梁功能,建立友好信任的师生感情,推动学生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增强学校教师和辅导员三方的合作关系构建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援体系保障学校和学生的心理卫生与安全。职业学校应通过教学与实相结合的方式推广精神卫生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使同学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朋辈互助。组建具有责任感的职业朋辈心理援助团队利用朋辈之间的相互信赖对向朋辈寻求帮助的同学进行及时确认并对其产生消极的情感进行引导视实际状况将其报告给精神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同学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对有精神问题的同学进行及时的识别。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精神卫生协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卫生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增强学生之间的友爱和互助。

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是指人通过自我意识对自身及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进行的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发自我教育意识,调动积极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鼓励欣赏自己和他人的眼光。高职学生需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优缺点,从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出发,完善积极人格,客观评价自己,善用优势,悦纳缺点,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具备客观评判能力,对自己有清晰认知,准确运用能力,遇事冷静,善于寻求解决途径,增强自信心。正确认识自己有利于自我意识形成,端正态度和行为,减少心理问题出现,树立健康、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掌握自我教育方法。只有具备了这些方法途径,高职学生才能进行积极向上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高职学生能主动内化教师要求、社会期望到学实践中,提高积极性和自主性,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于俊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