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旅游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2018年4月8日,我国将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的职责进行整合,并组建了全新的文化和旅游部。这一步战略的迈进,可以进一步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对旅游市场的转变进行分析,并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方面的改进。本文提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应该要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丰富课程类型,加强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提升师资的多样化,强调职业证书重要性与健全学生评价考核体系,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改进,大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能够成为紧跟新形势变化的复合型旅游人才。

现今中国的旅游群体已经和以往有了很大转变,在过去,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大多是为了去学、参观与体验不一样的地域特色,他们更愿意去往有着独特地貌或有历史古迹的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而现今随着旅游人群越来越多,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他们更想要通过旅游这一行为,获得心情上的放松,并且期望能够体验到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比如现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潮汕地区和川渝地区,去往这些地区进行旅游活动的人,大多想要体验的是随着当地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乐趣。在消费者旅游心理转变的前提下,旅游行业工作人员需要抓准地域特色,让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广阔与博大精深,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现今的导游工作也不再是传统的导览式服务,仅仅向游客大概介绍景点特色,而是需要根据旅游人群的兴趣点和需求对导游工作不断进行调整,给游客进行合理的旅游规划,带游客走进景区的文化核心,感受当地文化特色,介绍当地发展历史、人文景观,才能让消费者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为了能够让旅游产业工作团队建设更加贴合当前消费人群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紧紧贴合文旅融合这一发展方针,使得旅游产业发展全方位达成文旅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整个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改进,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现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普遍性的问题,分别是文化教育不足、实践教学不足、贴合文旅融合教学需求的教师不足、考核体系需要完善。这几个方面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缺失,导致高职院校教育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度不足,学到的知识不够全面,在职场上竞争力较弱。

在文旅融合背景之下,旅游行业除了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有较高要求以外,还对其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需求,但现今许多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虽然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其深度广度对于现今的文旅融合市场需求来说还有许多不足,很难适应当前文化旅游发展。并且现今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留在当地,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但这一培养目标在课程中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旅游管理教学中对地方特色的开发不足,学生无法通过课程内容来掌握当地的独特文化,这对学生当地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缺乏当地特色的课程下培养的学生,大多连学校所在城市的区域文化与历史都不甚了解,在讲解导览的过程中,只能够给游客灌输一些千篇一律的生硬讲解词,这导致学生未来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无法满足不同文化层次游客对导游服务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教学非常重要,在不断的实践之中,学生能够掌握职场中非常需要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强的职场竞争力。但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缺乏、教师实践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实践课程时间安排不足等等原因,而无法支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需求。

想要培养出符合当前文化旅游发展趋势的学生,学校还要重点关注教师团队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更高质量,能够多方面发展的教师,这样的高水平教师才能够把握市场发展方向,进行符合市场需求与学生需求的教学。但当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配备的教师大多不是专业性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复合型教师,而大多为实践能力强,或是对文化历史非常了解的单方面发展教师。

随着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高职院校加快了与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的合作,通过“1+X”证书试点的不断开展,将职业证书作为对学生学考核的重要标准,不断促进产业发展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但旅游管理专业的“1+X”证书开发的力度不足,相关证书种类较少,无法满足旅游行业众多岗位的需求,并且很多企业对相关证书的认可度不高,这对于旅游产业整体规范化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高职院校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够完善,现今高职院校大多数采用的考核方法是对学生的出勤率以及每学期的笔试进行要求,这种方式虽然能够督促学生学专业知识,但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实践能力提升没有益处。此种考核方式,会使得能力不够全面的学生受到影响,导致学生的学积极性下降,还会让学生在学过程中只关注理论知识的学,而忽略了对实践能力的提升。

以上一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存在的问题,都给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向着文旅融合方向进步发展造成了阻碍,为了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与文化素质教学中提升素养、扩展视野、锻炼职业能力,成为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需要协同不同企业、相关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改进。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学生学到的旅游管理课程应该更加贴近当前旅游市场发展,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课堂,给学生展现当前旅游市场之中比较先进与受欢迎的旅游类型,从而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与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旅游行业从业者走上了自媒体道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从中吸取丰富的经验,思考未来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让自己的能力发展能够贴合时代的发展。在日常理论课程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网络平台大量搜集课程相关的资源素材,让学生通过对优秀实践案例的观摩,掌握目前最新的行业动态与行业需求,学会更加丰富、翔实的文化知识。教师还需要实时关注旅游行业动态,及时收集我国不同省、市对于文旅融合发展而提出的政策方针,通过这些政策方针与相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讨论,让学生深入认识到当前旅游市场的不断变化。

对于文旅融合发展,高职院校与教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首先学校需要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中人文景观相关课程比重,给予学生更多能够接触不同地方特色文化的机会。教师需要在这样的课程之中,强调当地文化特色,挖掘文化故事,以当地旅游地作为示范,让学生通过掌握对当地旅游特色的了解举一反三,学会如何讲述不同地域的文化故事。教师还应该在实践课程之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人文景观讲解、理解的训练,教会学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如何因地制宜进行讲解,让学生今后进入职场,能够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提升旅游行业整体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利用企业资源,对实践教学的“含金量”进行提升,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之中,能够切实感受到职场氛围,掌握职业技能。学校还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开展长期规范的实训活动,让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进入到企业内部,开展顶岗实训,在这种实训过程之中,通过实践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学生在顶岗锻炼之中,可以从有经验从业人员的工作过程之中,学到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协助专业人员实际带团,累积经验,提升自己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与企业用人需求进行对接,让学生的学与就业进行无缝对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加生动灵活的地方文化特色,高职院校与教师还要积极去邀请当地传统文化传承人,开展专家讲座,或带领学生进行校外实践,让学生通过与文化传承的亲密接触,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挖掘传统文化特色。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给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带来地方文化元素,让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路程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发“1+X”证书,提升证书多样性,扩大证书适用范围,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考取旅游管理相关职业证书,让职业证书能够获得更多企业的认可,提升旅游行业整体发展质量。学校还可以将证书要求列入对学生的考核范围之内,给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增加实践性与多样性,让学生都能够在毕业之前拥有一定数量的证书,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中,学校还应该加上多方面评价,比如教师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企业实践评价等等,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打分考核,这种丰富的考核模式能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长处,根据学生特长来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之下,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成了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以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作为主要方向,不断改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促进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培养出文化素养更高、业务能力更强的人才。

课题名称: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政校企社”嵌入式旅游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课题编号:19YB375。

(作者:张晓惠,李亚娟,刘红;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